WFU

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

Johns Hopkins Hospital 感想


這是舊文:

這是一個剛去逛完美國醫院之後滿肚子大便熱血的麻醉科fellow寫的。
是舊的部落格的文章,就把它移過來



為了運送一個有ECMO加NO的病人,共有幾個人一起推床推儀器?   11個!
每一個麻醉的病人都會用掉一套新的蛇型管,一組新的mask。
除了A-line專用cath之外,所有的IV cath都是可以按鈕後自動縮回硬針的安全針具。
單次使用LMA都是單次使用。
所有的手術衣所有布單全部都是disposable。
每個小兒病人都使用全新的黏的pulse oxymeter
每個科外單位都有一個主治醫師在。
有住院醫師在的房間,一個主治醫師最多cover兩間。
有CRNA的房間,一個主治醫師最多cover三間,CVS?廢話,只能一間。
每間都配備一個專屬技術員,負責推機器清洗東西拿ABG拿血袋。
熊寶寶第一次看到接在吹風口後面的毯子,原來這兩個東西結合是這麼好用。
不須自己洗機器,不須自己記得要多久之後去把glide scope拿起來。
第一次見到可以監測end-tidal的cannula。
每個要麻醉的地方都有麻機。
MRI裡面也有貴的要死的麻機與無線monitor。
tube exchange cath永遠都是用新的,不用自己畫刻度。
3M膠帶有三種,silk黏endo,抗過敏黏IV,一般紙膠帶(台灣的3M就是這種)只能拿來亂黏東西。
所有procedure都有kit,一包拆開用完丟掉。
為了交班方便,所有的intensive care unit都用一樣的monitor,pump,不分誰的。
交班?不需要接線重新zero,pump整個點滴架拿去就好,不用花時間寫借條移pump。

新的感想:


這是一個在醫學中心混好幾年一事無成的麻醉科主治醫師的感想。
最近重看一次筆記,讚嘆自己以前怎麼這麼認真之餘,其實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義憤填膺。台灣的醫師在臨床能力上真的沒有比較不好,但是我們環境太糟糕,想法太糟糕。

第一,環境有多糟糕,已經有太多文章例子了。

第二,想法糟糕:其實很多人的想法已經崩壞了,自己是工廠的螺絲,不斷的重複大量的作業,不能怪這些醫師,其實在沈重的工作壓力之下,只能關心最重要的部分,例如:看診:跟我這科沒有明顯相關,那就開開藥就好,手術:能開就好,病人的狀況沒有那麼重要,麻醉:麻了沒事就好,是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沒有那麼重要。大家已經習慣用這種方式看待醫療,其實已經忘記了,醫療也可以像是老師傅磨刀子一樣,根據每把刀子每個使用者的特性,做出最好的打磨。

醫院已經變成工廠,醫師已經變成工匠。